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5:52:00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5日讯 当奥运五环与中国结在《热情连接世界》海报中完美交融,这幅刷屏2022北京冬奥会的现象级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设计的独特魅力。鲜为人知的是,这一“爆款”海报背后创作团队的核心力量正是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
从服务国家盛事的奥运视觉设计,到塑造城市名片的洪崖洞景观;从彰显文化自信的金熊猫奖形象,到展现航天精神的神舟十七号、二十一号任务标识,川美人以艺术创作为笔,描绘着时代发展的壮阔画卷。
5月23日,2025年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西南片区川美这座“头部艺术殿堂”,共同探寻艺术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共鸣。
锚定国家战略需求
构建“艺术服务社会”融合生态
在“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上一张讲述民族故事的画布前,万千游客驻足打卡。谁曾想这块画布的前身是一处斑驳的老墙?2023年,四川美术学院以艺术赋能乡村为核心目标,组织师生深度参与改造乡村的艺术设计行动,主动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扛起了艺术服务乡村振兴的“川美大旗”。
建校85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文艺方向,培养大批“实践型艺术英才”,以设计为主要手段,努力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以及推动城市更新等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西南地区艺术教育的领军者,学校成立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校艺术学联盟”,牵头建设“西部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院”,通过艺术智造与学术研究双轮驱动,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艺术动能。
同时,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美积极服务新时代西部“双城记”,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不断探索艺术、科技与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累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项目达900余项。
值得一提的是,川美还在由学校设计建立的重庆工业设计中心里,构建起全设计产业链,打造了重庆制造业设计服务综合体,聚焦高端智能装备、工业大数据、智慧教育、智慧文创、智慧医疗、智慧生活,推动美学与现代工业发展相融合,致力于设计之都建设,发挥川美作为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顶梁柱”作用。
立足西南辐射全国
打造“艺术赋能城市”发展样本
提到重庆,必然离不开洪崖洞的璀璨夜景、李子坝轻轨“穿楼而过”的奇观,眼前是城市“网红地标”的惊艳呈现,背后便是川美师生以艺术重构城市肌理的匠心独运。
川美以艺术激活城市,促进城市更新。学校师生深度参与“重庆美术公园”规划,将废弃厂房改造为公共艺术空间;主导设计渝中区美专校街改造项目,利用散落于街道中的墙面展位、公共展示空间进行艺术作品展览。2023年,由川美师生团队设计的“重庆自然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川美的艺术赋能早已突破地域边界,从重庆的吊脚楼到四川的彝家新寨,川美师生不断用创意为西部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生命力。“过去游客看一眼就走,现在住下来体验手作,我家民宿收入翻了两番!”村民刘大叔笑着说。
在学校破域上,川美打通学校、专业边界,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开跨学科课程,以培养既懂技术又擅美学的复合型人才,为重庆“设计之都”建设注入新动能。
在文化传承上,川美成立“非遗创新实验室”,将蓝染、漆艺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从“博物馆陈列”转向“生活化应用”,从“地域性符号”升维为“世界性语言”,川美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绽放时代华彩
擦亮“艺术走向全球”金名片
魅力重庆彩车亮相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举办亚洲绿色设计周、丝路长·宴四方国际巡展、国际光影艺术节……一个个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设计实践,让川美如同一支具有东方美学的交响乐团,屡次在国际舞台上奏响。
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宏大叙事中,新的时代为川美赋予了独特而重大的文化使命——以艺术为桥梁,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价值,彰显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践行者,川美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之美”展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遗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的支持。展览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在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做出应有的努力。
在“艺术+科技”深度融合中,川美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双碳”战略等领域,与长安全球设计中心强强联手,致力于打造全球校企合作的标杆,以国际化视野,推动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
近五年,川美学生屡次在国际设计领域取得显著成绩,获得了包括iF学生设计奖等在内的多项国际设计奖项。沉甸甸的奖项不仅证明了川美学生在设计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也反映了川美设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被誉为“孕育中国当代美术巨匠的摇篮”。
从城市到乡村,从传统工艺振兴到航天科技创新,从在地艺术实践到跨文化交流,四川美术学院始终以“艺术服务社会”为使命,以艺术语言诠释时代精神,探索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融通艺术科技、传承文化根脉”的特色发展之路。
闪电新闻记者 刘萌 重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