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15:23:00
“世上何尝有鬼?妖魔皆从心生。”8月20日,由游戏科学团队开发的黑神话系列第二部作品《黑神话:钟馗》正式公布首个CG先导预告片。不到两分钟的先导片在B站播放量已突破1200万,满屏皆是网友的“啊”声惊叹。
尽管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暂无实机内容展示,但人气之火爆、呼声之拉满,足以表明游戏迷们十足的劲头和期待。
如果说,2024年8月20日首个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上线,是国产游戏讲好“中国故事”的标杆之作。那么,《黑神话:钟馗》的“横空出世”有望成为游戏团队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东方美学叙事的2.0版本。
图源:黑神话之悟空视频号
也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国产游戏正载着东方美学走向世界,其背后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不断创新。
何出此言?有网友提问为何不继续做悟空系列时,官网如此表示,“目前天命人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团队渴望尝试一些更有差异的游戏体验,也在世界观与叙事上搞点新鲜玩意。”
如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一座富矿,那悟空只是其中一颗珍宝。不同于“悟空”的国际知名度,钟馗的故事更本土化,包含了不少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民俗才能理解的概念元素。
比如,钟馗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和民俗传说,最初指驱鬼辟邪的利器“终葵”,后演变为人名。其形象也历经宋代的捉鬼天师,明代骑虎显神通的形象,再到清代的赐福镇宅圣君。甚至于钟馗还在某国产手游中“担纲”角色。
放开手脚、不拘泥已有成绩,以游戏为介质,让独具特色的东方美学、神话体系和叙事方式被全球玩家得以触摸,或许才是《黑神话:钟馗》让受众如此期待和兴奋的原因。
不仅是“悟空”“钟馗”,如何兼顾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兼容性”,如何做好“翻译”“转译”工作,是国产游戏“出海”时需注意的重要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游戏开发团队与出版社合作开发多语言版“文化白皮书”,并在游戏内植入名词解释系统,甚至考虑让武器随玩家所在地区文化背景变化呈现不同形态(如面向欧美玩家显示为驱魔十字架)。这一方案较好通过创新视听机制帮助不同文化差异下的玩家降低游戏门槛,从而更具文化自适应性和灵活性。
从《黑神话:悟空》到《黑神话:钟馗》,乃至未来的《黑神话:姜子牙》《黑神话:小倩》等系列,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深挖本土文化宝藏、持续创新、不惧挑战,属于国产游戏的通天大道会越走越宽。(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