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09:33:00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上春山,寻茶韵。春茶上市季节,博罗县柏塘镇万亩茶园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大家在绿意盎然中,体验采茶之趣,品尝春茶之味,尽享乡村之乐。这样的“茶旅融合”图景,充分彰显了惠州奋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激活乡村经济动能的勃勃生机。
2025年第一季度惠州经济运行简况数据显示,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114.79亿元,同比增长4.2%。农业生产稳中有进,特色产业加速推进,这背后是惠州以三产融合为抓手,推动农业“接二连三”的生动实践。三产融合新势力在惠州广袤田野上加速崛起,为惠州“百千万工程”注入活水。
三产融合推动产业兴村
一季度,惠州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数据显示,全市蔬菜及食用菌、园林水果产量分别增长4.2%、7.4%;茶叶产量增长11.1%;生猪存栏增长5.1%。
惠州正依托丰富的农产品,书写着从“单一种养”到“三产融合”的产业兴村篇章。
在惠阳区平潭镇,一场以“淮山”为媒的乡村振兴实践愈演愈烈。今年1月,第四届淮山文化主题日暨平潭镇村BA篮球赛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与,通过“淮山王”评比、徒步观光、农特产品展销等活动,将当地淮山种植基地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我们不仅要种出好淮山,还要讲好淮山故事。”平潭镇新圩村村委会副主任黄海河说。
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的新圩村,近年来依托淮山、粉葛,大力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全村种植淮山、粉葛面积超1500亩,年产值约1800万元,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不仅如此,新圩村还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深加工产业,打造淮山农业公园,开展“淮山王”评比、淮山文化旅游周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三产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如今,“种植+加工+文旅”的三产融合模式,在惠州各地遍地开花,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有力抓手。
作为惠州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惠州大力推动茶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柏塘山茶、惠州岩茶、南昆山毛茶、惠东仙人茶等特色名优产品。2024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1.02万亩,产量4322吨,产值约23亿元。
在博罗柏塘万亩茶园、惠东白盆珠丹霞茶园、惠阳沙田云雾茶山、龙门地派古树茶林内,茶农们穿梭于茶树间,指尖翻飞采下新芽,清新茶香在山间萦绕,茶产业不断焕发新生机。
今年,柏塘镇重点推广“有机种植+数字溯源”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流程追溯;惠东在白盆珠、高潭等镇发展岩茶产业,岩茶种植面积突破2.5万亩;惠阳金桔村发展茶旅融合产业,吸引众多游客进村体验采茶,品味来自深山的自然馈赠;龙门县地派镇凭借得天独厚的高山云雾环境,大力发展古树茶产业,以古茶山韵引客来……值得一提的是,龙门地派镇万亩古茶树公园、博罗柏塘镇“万亩茶海”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茶旅融合成效显著,有力推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聚放大增收效应
水光潋滟,山色葱茏中,特色乡村建筑与绿水青山、碧蓝天空相映成趣……当前,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正加速推进,多路段建成通车,将沿线风光连点成线,串联起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这条218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以“8字形”串联南昆山和罗浮山,涵盖1条国道、1条省道、7条县道,连接9个镇、54个行政村、200多个景点,力争今年上半年全面建成。
公路不仅改善交通,更带来乡村旅游新机遇。沿途村庄依托公路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处在罗浮山下显岗水库边的博罗县横河镇郭前村便是典型——白墙、灰腰线、小披檐成为当地农房外立面的特色美,配套旅游项目也有序推进。郭前村菲拉米民宿负责人黎芳菲充满了期待,“很快,村里的面貌会焕然一新,在公路的带动下,伴随着空中泳池、水上乐园等特色旅游项目的落地,将吸引更多游客,更好地带动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惠州)建筑、艺术计划全球发布会,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惠州)乡村酒店发展大会陆续在惠州召开,将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文旅集聚效应不断放大。
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目前,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内乡村酒店(民宿)共有超600家,最近,又有一大批头部民宿企业、头部康养机构等布局落子引领区。众多著名设计师及团队将引领区视为建筑师、设计师和工匠的“天堂”,纷纷以艺术赋能乡村资源盘活利用、整村改造提升。如今,具有乡村气息、文化特色、岭南韵味、中国气派的惠州乡村酒店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伴随着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位于罗浮山下的百年古村徐田村,正通过“整村运营”焕发新生机。
“通过与泰康公司合作打造‘罗浮山下·兰门村’特色康养旅居民宿,打造村史馆、农耕场景房、客家元素房等,同时,举办‘村art’、稻田音乐节等各类文旅活动,持续带旺人气。”徐田村党总支书记徐广权说。在“政府引导+集体运营+企业参与”模式下,自2023年民宿开业以来,吸引游客超34万人次,经营性收入超2690万元,推动村小组集体年增收约15万元。不仅如此,还带动村民开设农家乐和民宿、带动50多名村民就业创业。
“产业与民生的深度融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吴志才认为,在政府、市场、民间三力协同下,文旅产业的发展将让本地居民的生活模式实现从“靠山吃山”到“靠山养山”的转变。
以生态为基底、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惠州正将山水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加力提速推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