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传媒观察 | 新闻无界化视角下的舆论监督,怎么看、怎么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5:26:00    

随着新闻传播的无界化,舆论监督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舆论监督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本地监督与异地监督各有优劣,应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并克服其局限,进一步优化舆论监督机制,发挥其在维护社会公正、促进政治清明、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利益和需求。

格局:建设性与批评性融合共生

本地舆论监督因地域接近性,能够迅速响应并深入报道,但易受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监督效果受限。异地舆论监督能突破地域限制,以超脱视角揭露和报道问题,但面临信息真实性考验和舆情压力。两者在实践中各有优劣,形成了当前舆论监督格局的新特点。

(一)本地舆论监督突出建设性,聚焦解决现实问题

本地舆论监督在贴近民众生活、捕捉难点堵点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媒体在接收到群众反馈后,可通过实地采访、沟通交流等多种渠道进行深入调研和跟踪报道,推动问题解决,展现舆论监督的力量。这种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正成为地方社会治理的重要推手。

北京广播电视台《向前一步》栏目

对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入了解,使得地方媒体的舆论监督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北京广播电视台《向前一步》栏目,是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的电视版,从最真实、最棘手的民生难题入手,深度参与基层治理、解决群众诉求,先后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一等奖、第3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一等奖;山东广播电视台的《问政山东》栏目,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致力于解决本省各行业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无锡市广播电视台的《一访定心》栏目,同步联动无锡市信访局接访平台,收集民意、督查问题、反馈结果,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一等奖。

无锡市广播电视台《一访定心》栏目

近年来,淄博日报社密切关注民生、民意、民情,通过开设“7112345”热线电话、博览帮办网上投诉平台、《民声》监督专栏等方式,创新构建了集民声调查、问题反馈、党媒内参、博览帮办于一体的融媒舆情监督体系。2024年以来,接听热线电话超1600次,实地采访并跟踪报道了城区病害路面修缮、火车站增设候车座椅、城郊垃圾清理等群众关切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切实推动解决了40多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主流媒体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异地舆论监督倾向批评性,关注揭露追问真相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往往受到地域限制,随着“指媒”时代的到来,异地舆论监督应势而起,成为舆论监督领域的重要力量。与本地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相比,异地舆论监督更倾向于批评性,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平台限制和人情约束,以相对超脱的视角揭露和报道问题、追问真相,从而推动社会公正和透明。

比如,2023年6月,《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鼠头》视频在网络上传播,随后,南昌某市场监管人员出镜称“经反复对比确认异物就是鸭脖”,引发网络争议。各媒体跟进报道、追根问底,澎湃新闻、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发布评论文章,最终督促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终止了“指鼠为鸭”的闹剧。

2024年7月,新京报发布《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捅破中途不洗罐的运输行业内幕,涉及河北、宁夏、天津等地,国务院食安办出手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这些都展现了异地舆论监督的批评性力量。

新京报《罐车运输乱象调查》海报

异地舆论监督的批评性特质不仅能够弥补地域限制,还能通过不同视角和平台的协作,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促使相关部门加快调查进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2024年以来,江西上饶房东“提灯定损”、安徽滁河水体污染、记者卧底江阴贩婴案等热点事件中,均体现了媒体在揭露社会问题、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作用。

变局:“流量为王”带来副作用

当前,新闻传播的深刻变革与流量紧密相连,“流量为王”为舆论监督报道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如新闻失实、报道碎片化、角度浅薄化、内容同质化、立场双标化等。

(一)采访隔空化,存在新闻失实风险

部分媒体采取电话连线或网络沟通的方式进行采访,仅“道听途说”便直接采信、发布消息,这种单一信源的核实方式不严谨、不规范,加剧了新闻失实的潜在风险。如2023年5月,浙江某影视城景区“两母女插队被制止当场发飙”一事,某媒体的报道中出现当事人身份失实问题,涉事者是四川都江堰人、嫁到重庆,而媒体报道却在标题中冠以“金华母女”字眼,引发两地网民相互攻击的“口水战”。

(二)报道碎片化,导致反转现象频发

一些媒体为追求流量过于重视时效性,忽视整体调查和全面分析,得到一点新信息便急于发布,使受众有了先入为主的片面认识,导致新闻反转现象频发。比如,2024年9月,账号“影子不会说谎”曝光多家民宿暗藏偷拍摄像头,引发多家媒体转发,后警方通报这是一起自导自演、吸粉引流的团伙作案。

(三)角度浅薄化,追逐流量突出争议

受流量驱动及考核规则影响,一些媒体更倾向于报道具有冲击力和话题性的事件,并以“标题党”方式吸引公众眼球。这种趋势导致舆论监督逐渐浅薄化,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不仅无法有效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还可能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判断。如成都太古里已婚高管与女下属“牵手门”事件中,本应被关注的贪腐与作风问题被模糊,反而掀起了对当事人衣着品牌的讨论;华南理工女博士被指“学术妲己”事件中,本应被关注的学术公平问题被模糊,反而围绕性别对立等话题展开了热议。

(四)内容同质化,一哄而上搬运新闻

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一旦某家媒体率先曝光了一则异地舆论监督事件,往往能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多家媒体竞相转发。这些高度相似的报道缺乏新意和深度,一哄而上的搬运行为不仅浪费了媒体资源,也损害了受众多角度全面了解事件真相的知情权。

(五)立场双标化,引发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

媒体对于外地事件和本地事件的双重标准也备受诟病。部分媒体热衷于跨地区监督,存在“写自己家赞歌,看别人家笑话”的“双标”行为,影响事件的客观公正呈现。如某媒体向来对热点事件、突发事故敏感,在吉林白城黄德义搭浮桥收费被判刑、安徽工厂废水废气污染等事件登上热搜时,均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安排记者跨省实地采访,但当本地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面对群众对伤亡情况的关切却保持沉默,引发网友热议。

新局:舆论监督亟待路径探索

舆论监督工作若想打开新局面,需要提高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更好地发挥线上与线下、本地监督与异地监督的优势,进一步优化舆论监督机制。

(一)强化媒体自律与职业道德建设

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是舆论监督的基石,媒体必须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客观性立场,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同时,媒体还应加强自律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有效减少虚假报道、恶意炒作等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舆论监督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二)加强新技术应用与跨区域协作

当前,不少媒体已形成了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舆论监督线索体系,如线上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搜集舆论关注的热点、焦点,线下设立接收群众诉求的热线、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推动舆论监督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高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舆论监督报道和评论文章,加强跨区域协作,拓宽舆论监督的传播渠道和影响范围。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舆论监督既不是“找茬”,也不是“揭短”,而是要通过建设性与批评性的平衡和协调,揭露社会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发展。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例,媒体在揭露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也应关注后续相关部门的监管措施和企业的整改行动,这种平衡的报道方式不仅能够让公众了解问题的真相和进展,还能够促进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改进和发展。

来源 全媒体探索公众号

编辑 景诗瑶

二审 曾敏

三审 陈发文

相关文章
传媒观察 | 新闻无界化视角下的舆论监督,怎么看、怎么干
2025-04-23 15:26:00
图集(一) | 2025年德兴铁人三项亚洲杯赛暨中国铁人三项联赛鸣枪开赛
2025-04-20 12:17:00
今日谷雨
2025-04-20 08:51:00
快讯 | 多次公开侮辱诽谤极氪!自媒体“车曝台”被判道歉赔偿
2025-04-18 13:43:00
演员黄晓明,起诉!
2025-04-17 2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