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4:55:00
在济南一栋没有电梯的老式居民楼里,86岁的孙岗每天都要徒步爬上五楼的家。脚步虽缓却坚定有力,一如他二十五年来笔耕不辍的坚持。在这个位于山东省科学院宿舍的家里,孙岗用一支笔、一沓稿纸和一台电脑,写下跨越一个世纪的时代记忆。
“不写就吃不下饭,不写就睡不着觉,不写就干不成事。”近日,孙岗说写作已成为他晚年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退休二十五年来,他先后完成三部个人回忆录,总计超过120万字。
清晨,天刚蒙蒙亮,孙岗已经坐在餐厅的老旧餐桌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张普通的餐桌,既是家人用餐的地方,也是老人的书桌。“有时候半夜想起来什么就爬起来写点。”孙岗的家人告诉记者,老人对写作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
孙岗保持着退休前规律的生活作息:清晨起床写作,上午整理稿件,下午读书看报,晚上准时休息。在他看来,规律的生活、持续的思考和明确的目标,是保持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写作让我保持头脑清醒,也是我与这个时代对话的方式。”
老人的写作方式颇具特色:先是用笔在稿纸上工整地书写,然后再将内容一字一句地输入电脑保存。这一“手写+录入”的方式,成了他对记忆的双重梳理,也是他思维的二次沉淀。
孙岗说,写作的过程让他乐在其中。即使在视力逐渐下降、手指不再灵活的晚年,他也从未中断这个习惯。
三本装订成册的回忆录放在桌上,章节分明。翻开书页,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中国人跨越近百年的生命轨迹:从战乱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是孙岗的人生信条。
在孙岗看来,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自己选择用最传统的记录方式,梳理自己的人生。“特别有意义。”写作让他感到充实,也让他保持了思维的活力。
孙岗的回忆录不仅记录个人经历,还包含了对工作的记录、感悟和社会的观察。这百万文字,既是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史,也是一部微缩的时代史。
孙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受到祖国的发展速度,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国家从弱到强的全过程,这种记忆应该被记录下来。”
如今,86岁的孙岗依然每天坚持写作。他说只要还能拿起笔,就会继续写下去。“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而我有责任把这本书写完。”
记者:梅寒 编辑:刘梅梅 见习记者:夏晰琳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