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12:07:00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渠县是四川省水稻种植大县,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2万亩左右。立秋过后,当地的水稻陆续进入收割期,最近两天已有新米抢鲜上市。
村民用稻草制作的箭靶。
收获的喜悦,在田间地头蔓延开来。渠县宝城镇马鞍村的田野,正上演一场独特的“丰收交响曲”。一边是金黄的稻浪中农机穿梭竞赛,一边是村民以竹箭射草靶、举玉米“杠铃”,将农耕元素融入比赛项目,让汗水与稻香共同浸润乡村振兴之路。
丰产“赛场”:
全县统筹千余台收割机备战
日前,在宝城镇马鞍村近2000亩的高标准农田里,3台收割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机收大赛”。
赛场上,农机手胡茂紧盯仪表盘,灵活调整割台高度与行进速度:“比赛比的不只是速度,更要降低粮食损耗——颗粒归仓才是真本事!” 他的身后,稻谷如金瀑般流进舱室,空气里弥漫着新稻的清香。
这种高效收割场景,正在全县铺开。渠县农业农村局统筹本地及跨省农机上千台,并推广近年来探索出来的“抢收突击队”集中收割经验,依据水稻成熟度分片作业。目前,全县水稻陆续成熟,以收割机为主力的“抢收突击队”,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
今年,渠县水稻种植区域集中分布在有庆、中滩、宝城、贵福等地,收割高峰期为8月中下旬。进入水稻秋收时节,渠县统筹本地和外地的1000余台收割机备战,为散户和种植大户提供从收割到转运的“一条龙”机械化服务,机收作业率预计可达到92%以上。
村趣“热土”:
汗水与稻香浸润乡村振兴之路
机械收割的竞赛如火如荼,马鞍村的趣味运动会则点燃当地村民全民健身激情。
用水稻秸秆制作比赛的“箭靶”,把玉米棒装进两个箩筐作“杠铃”,将解放鞋绑在凳腿上拼“手搓”玉米的速度……8月8日全民健身日到来之前,当地村民踊跃参加趣味运动会,在别样的赛场上展开力量与技巧的较量。
挑玉米转圈比赛。
“射箭要盯靶心,种田要抓农时——生活和运动都得讲究精准。”参赛的村民汪政笑着说,这些由稻草、竹竿、玉米等农产品自制的比赛器材,既降低了健身门槛,又将“土味创意”融入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
玉米棒子举重比赛。
这股“农趣健身风”背后,是渠县全域健身设施的坚实支撑。2024年以来,全县新建乡镇健身中心3个,新增体育场地25.3万平方米,实现266个行政村健身设施100%覆盖。文体旅游局建好571公里健身步道串联城乡,338个晨晚练点配备专业指导员,让村民在稻谷归仓后,也能在广场上打太极、跑绿道,实现“劳逸双丰收”。
党群合力:
确保成熟的粮食能颗粒归仓
马鞍村是渠县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今年,当地采取良种、良法、良技等多种措施,提高水稻产量,提升水稻品质。今年,渠县紧扣“粮食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融”目标任务,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路径,锚定稳产丰收目标,全力打造70万吨巴渠粮仓。
面对8月持续高温和强降雨天气交替,渠县启动“三级网格助收”机制,党群合力守护“天府粮仓”。该县指导乡镇组建党员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抢收、晾晒稻谷,鼓励乡镇、村(社区)开放党群服务中心停车场、文化广场、空闲院落作为晒场,同时建立乡镇干部对口联系机制和村干部驻田调度制度,确保成熟的粮食能够颗粒归仓。
“机器收割比人力收割快得多,如果不下雨,一台收割机每天可作业8到10个小时,每个小时能收割5到6亩。”渠县水稻收割机手魏昱华介绍,机收水稻具有高效、快捷的优势,马鞍村的2000多亩水稻,3台收割机只需10多天时间,就可以全部完成收割。(渠县融媒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