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20 12:17:45
牙人,其实在当下社会当中被称之为中介,他们是商家与客户形成交易的桥梁,属于两者之间的商业服务人员,放在当今社会已是非常普遍的存在。
当然,中介人员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早在中国古老的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只不过当时还比较简单和历史局限性,在经历2000年左右的发展和演变后,距离当代已有几百年前的中国明朝时期,“牙人”则演变成当时非常活跃的一种商业服务群体。
其实“牙人”最早的出现时期是西周,当时的中国在经历商朝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让中国进入到一个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历史阶段,当时经商之人都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所以“牙人”就开始诞生了。
只是先秦时期的牙人被称之为“质人”,正所谓:“大事以质,小事以剂”,根据《周礼地官质人》的资料显示:周朝的质人“掌成市之货贿”,此中且比较清晰地讲到“质人”的商业作用,即负责管理商品市场、并能收取一定费用的经纪人。
也就是说在西周时期开始,在市场上达成交易的双方,会通过“质人”立下契约,这便是中国最早的中介。通过这段史料的记载,可以得知牙人在最初诞生的阶段,就已经具备非常清晰的商业职能,对当时商业市场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意义。
首先,牙人的称谓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封建时代,牙人的称谓再一次发生变化,在汉朝时期则是称为“驵侩”,这一点在《汉书·货殖传》之中有着专门的记载。
其中颜师还在这本史书之上还特意留下注解,他说:“侩者,合会两家交易者也,驵者,其首率也”,通过这句话已然可知,当时的牙人被称之为“驵侩”。
所谓“驵”,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牙人,他是经常穿梭在马交易市场,凡是交易马匹的生意,十之八九与他有关系,因此《吕氏春秋》则言:“段木干,晋国之大驵也”;
而“侩”也是指商家与客户之间的商业服务人员,所以汉朝时期的中介则称之为“驵侩”,或者直接称之为“侩”。
其次,牙人称谓究竟如何而来。事实上,从最初西周时期的萌芽阶段,到汉朝时期的正式发展时期,整个几百年的时间里,中介只是商业市场的自由产物,表现出来的状况是没有官府参与和规模较小。
直到唐朝时期,中国古代的经济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官府开始参与到中介行业之间,对中介进行规范化管理。与此同时,因为唐朝经济的繁荣发展,中介行业开始真正地兴起,在唐朝全国各地的商业市场都涌现出专业的“牙人”。
在《旧唐书·安禄山传》的记载显示:“(安禄山)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可见引发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在年轻时还是一位有名的中介。
至于“牙人”称谓的真正之源头,其实已经无法给予清晰无误的说法,不过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以及宋朝末年的史学家胡三省所作的史书注解,即:“牙郎,驵侩也。南北物价定于其口,而后相与贸易”。
此外,北宋孔仲平和刘攽,在各自留下的《谈苑》和《中山诗话》之中都曾写道:“牙人,本谓之互郎,主互市事也,唐人书互作乐,乐似牙字,因转为牙”。
这是说原本叫做“互郎”,但是唐朝人在书写“互”字时,使“互”字与“牙”字极为相似,从而口口相传,让“互”为“牙”,最后中介都称之为“牙人”。
明代“牙人”与“牙行”的发展
在明朝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有意取缔牙行,禁止牙人的发展。所谓牙行,是指牙人组织。有关牙行的具体诞生时期,已经无法去考证,只是在关于元朝的史料之中,有过“牙行”称谓的最早记载。
史料原文是说:“除大都羊牙及随路买卖人口、头匹、庄宅牙行………”。通过此条信息,可以推测出“牙行”至少在元朝已经诞生,只是在进入明朝之后,朱元璋统治的初期,一改前朝的态度,反而对牙人进行打压。
因此公元1369年,朱元璋颁布旨令:“天下府州县镇店去处,不许有官牙、私牙”,并且还要求全国各地官府对“自称官牙、私牙”的民众,实行定罪入狱的政策。
明朝初年之所以强行颁布禁令,是因为在明朝之前,牙人和牙行成为地方权势让人物敛财的工具,他们通过牙行垄断商业市场,破坏市场的发展规律和生态,不仅阻碍百姓们的生活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危害着明朝统治者的权威,所以朱元璋才出此下策。
但是这个干预措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引发更多的不良反应,在明朝的商类书籍《士商类要》中记载,明朝初期因为官府对牙人的禁令,导致“买货无牙,称轻物假;卖货无牙,银伪价盲”。
此话是说如果一味地禁止牙人,反而对市场的发展生态产生更大的恶劣影响,这更加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而民间继续推动着牙人的发展,面对这个现实的状况,朱元璋也不得不放弃禁令。
于公元1397年,在《大明律》增加一项关于“私充牙行埠头”法律条例,以此作为全国牙人牙行行事的法律准则。此法律条例中还明文规定,即“诸色牙行……选有抵业人户充应。官给印信文簿……”。
也就是说,想成为牙人,必须要有家业“可以抵客货”,然后去官府申请,是为官府颁发“印信文簿”。从此开始,明朝的牙人、牙行在朝廷的干预之下,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同时明朝各代皇帝都会根据牙人牙行的发展实况,进行相关的政策改进和律法修正。
明朝中期之后,商品经济进入到一个兴盛的阶段,尤其是市镇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让牙人拥有足够肥沃地生存“土壤”,在如此有利的发展环境之下,促使有规模的牙行不断地诞生。
例如《食货典》之中则讲到“市中贸易必经牙行”,因而明朝的牙行进入到中国牙人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那么,牙人和牙行的兴盛,对明朝的第一个影响便是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通过以上的了解,可以知道,牙人和牙行的诞生,本就是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两者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牙人诞生之后,路径几百年的发展,形成规模化的组织-牙行,这个时候牙行与商品经济之间更像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为牙行之中的每一位牙人都是走在商品市场的最前沿,他们对整个市场的发展非常了解,所以小商贩和依靠买卖生产资料而生存的底层百姓,都是要依赖牙行。
正如前文提到的“买货无牙,称轻物假;卖货无牙,银伪价盲”现象,这个现象基本上在有权有势的大商户目前无所遁形,但是市场之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是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他们销售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自家种植、养殖或者是自己制作的生产物资;
若是他们没有牙行在中间服务,很容易被无良之人所蒙骗;与此同时,在明朝经济发展的繁荣地区,基本上没有牙行,是没法进行交易的;
这一点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扬州府志》上有着明确的记载:“凡鱼盐豆谷……非经纪关说则不得行”,所谓“非经纪关系说则不得行”,就是指市场上的货物交易全凭牙人、牙行。
因此明代牙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循环发展,这本质上就是在推动市镇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从而对整个明朝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明朝的第二个影响,便是为明朝的财政收入增长提供助推作用。因为明朝从确定牙行和牙人合法存在之后,就颁布征收牙税的政令,即公元1523年,要求“业牙行者,纳费领帖,按年缴纳课程,是为牙税”。
总而言之,牙人、牙行的诞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中国过去的2000多年前诞生之后,一直存续至今,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或者说在牙人和牙行不成熟和不规范的阶段,难以对社会产生真正的影响。
而在明代的牙人和牙行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直接对明代的商品贸易发展和市场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