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5 12:00:37
毛笔,位列“文房四宝”之首。治世之功,莫尚于笔。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历代文人墨客,通过毛笔挥洒奇思妙想、抒发爱国情怀,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翰墨丹青。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情趣。中国古代文字与美术的发展,均与毛笔的演变密不可分,中华悠久灿烂的文明,因毛笔的存在得以延续与传承。
湖南长沙左家山战国墓出土毛笔(仿制品)
毛笔的产生和使用,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据考古发现,在殷商的甲骨文上残留的朱书或墨书,依其笔画圆润爽利推断,应都是用毛笔书写。甲骨文有"聿"字(为笔字古体),字的形状呈一只手握笔的样子,由此可知,约在3千年前就已经有毛笔了。目前发现的最早毛笔实物,出土于湖南长沙左家山战国时期的楚墓,为竹杆毛笔,笔杆细长,笔毫为兔毛,并配以笔套。
湖南左家山战国墓出土毛笔
春秋战国时期,毛笔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秦代毛笔改变了用线缠绕笔毫的方式,将笔头镂成腔状,纳入笔毫,此种制笔基本形制沿用至今。
汉代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汉代毛笔“空腔纳毫”的形制已基本定型。此时的毛笔笔杆较长,上端削细且尖,下端较粗。笔毫多为兔、狼等硬毫,笔锋细长。并开创了在笔杆上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也出现了论毛笔制作的专著,例如东汉蔡邕的《笔赋》,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该书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详尽的评述,从而结束了汉代以前无文字评述毛笔的历史。汉代人们习惯于将毛笔簪戴于头发或冠巾之上,以备随时取用书写。
南朝梁元帝用金银管、竹管毛笔
魏晋时期,由于低矮几案的使用,书写者需要跪坐在席上悬肘书写,对笔头的要求是"锋齐腰强",所以,魏晋至唐的毛笔笔杆较为短粗,一般使用笔锋坚挺的鼠须笔、鸡距笔等,这个时期,由于制笔技艺的提高,也大大促进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
唐代毛笔
从唐至宋,随着高桌案的出现和普及,为适应“着臂就案”的书写姿势,笔锋软熟的散卓笔逐渐流行,毛笔形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笔杆由长变短,直径增加,毛笔顶端不再削尖。以羊毫为代表的笔毫材料开始流行,笔锋加长变粗。至此,毛笔形制逐渐稳定下来,毛笔制造也形成了成熟完整的体系。唐代宣城是全国的制笔中心,所制毛笔称为“宣笔”。唐代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宋代林洪著的《文房图赞》中,将十八种文房用具比拟为十八学士,将毛笔位列其首,称“毛中书”。
唐 鸡矩笔
元代湖笔迅速崛起,逐渐取代宣州的地位。湖笔以长锋羊毫为主。湖州冯应科的笔、赵孟頫的字和钱舜举的画在元代被称为“吴兴三绝”。
毛笔结构图
明清两代,湖州更是成为宫廷御用制毛笔的重要基地。制笔发展达到鼎盛,装饰上富丽堂皇,工艺方面追求甚高。工匠制笔除选毫极精,还会巧妙运用胶水的可塑性,采用刀、剪、钳、刷、线等工具,将笔头样式捆扎为笋尖式、葫芦式、兰蕊式等多种形式。笔管书字成为了制笔风尚,并一直沿用至今。
笋尖式毛笔
兰蕊式毛笔
葫芦式毛笔
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由于毛笔的软笔书写,使笔道的粗细和运笔姿势千变万化,形成了不拘一格的中国书法艺术。因此,笔的形制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书法绘画作品的风格和艺术形态。
清乾隆瓷管毛笔
清乾隆剔红如意纹盖笔
如今,各种形制的毛笔已不再是国人日常的书写工具,但因其多元的制笔形态、古旧的传承脉络和工艺文化价值为均收藏者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