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12 21:23:08
协议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
政府在谈判前会摸清楚被拆迁人的脉络,并作出一些诱人的口头承诺,如补偿条件等。
被拆迁人往往轻信这些口头承诺,而政府后来却以书面协议为准,不承认之前的口头承诺。
空白协议是指缺少实质权利内容的合同,通常留有大量未填写具体内容的空格或横线。
被拆迁人往往在不了解协议内容的情况下签字,导致后续维权困难,因为政府可以在补偿问题上随意填写,被拆迁人缺乏证据支持。
补偿协议的签订主体不合法,如村委会、开发商等未经合法授权代表政府签订协议。
这种情况下,被拆迁人签订的协议可能无效,且维权难度极大。
拆迁协议签署后,拆迁方往往拿走协议,被拆迁人手中没有备份。
这使得被拆迁人在后续维权过程中无法提供有效证据,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利用合同先向对方预付定金或少量预付款,取得信任后骗取全部货物或货款。
这种手段常见于一些不法商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
使用假公章、执照、证明、汇票、账号、甚至假身份证明等为幌子,虚构背景编造谎言。
这种手段用于骗取他人信任,从而达到行骗的目的。
通过虚假的表演或手段,误导对方签订合同或进行其他民事行为。
这种手段通常涉及多方配合,以达到欺诈的目的。
利用合同条款约定不明,标的物规格、型号、标准等模糊不清,通常口头约定,故意在成交时以小充大。
这种手段用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进行欺诈。
公司在劳动合同中设置随意解雇员工、免除公司责任、排除员工权益等条款。
这种合同严重损害员工权益,违反法律规定,会被认定为无效条款。
公司要求员工将身份证件或个人财产作为抵押,以确保员工履行合同。
这种情况下,员工如果不按合同要求履行,可能会面临无法取回证件或财产损失的风险。
竞业限制或竞业禁止合同限制员工在离开公司后一段时间内加入竞争对手或自己创业经营同类业务。
这种合同可能严重影响员工的职业自由和未来发展,签订前需谨慎评估。
公司为逃避监管,与员工签订两份合同,一份用来应付检查,另一份才是真正履行的合同。
这种手段使得员工在维权时处于不利地位。
在签订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权利义务,避免陷入上述陷阱。如有疑问,可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