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5 13:46:23
图 1:白衣彩绘灰陶举手军士俑,高 55 厘米,陜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现藏咸阳博物馆。西汉,公元前 206~公元 25 年
图 1 这件陶俑看起来头戴着轻便帽,有宽带罩住两耳并束缚在下颔,内穿暖厚的红领而有红宽边长袖的长至膝盖的内衣,外罩带红边略短的绿色战袍,外又加上方领黑漆革鱼鳞甲,在铠甲下端腰的部位用带绑紧。脚穿彩绘的高筒皮鞋。他的头稍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左臂下垂而袖管卷起,右臂上举,食指与大拇指伸直。出土时,他排在整个军阵的最前列,所以认为其上举的右臂是在作指挥的动作,给几千名即将前进的军队作下一个动作的指令,因此给了这个陶俑「指挥俑」的称号。他在一军中的领导地位,帮助我们感受到他脸上所表现出的坚毅果敢气息。洗练的造型和栩栩如生的神态深深感动了两千多年后的我们。
图 1 这件陶俑是一九六五年在一个汉墓的陪葬坑出土。这个陪葬坑有一千九百六十五个彩绘步兵俑、五百三十八个彩绘骑马俑,而这件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这个坑已遭到破坏,否则原来随葬的俑数可能还会更多。汉代常见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牲畜、器物、仆佣、歌舞俑等随葬,像这坑数量这么多,军容整齐,配备齐全的陶俑行列,是非常罕见的。专家认为这个工程浩大的墓葬是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陪葬墓,墓主很可能就是汉初的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
大多数的彩绘陶俑从地底下挖掘出来以后,因为接触了地面非常不同的气候环境,使得图绘的颜料产生了化学变化而褪色,有时褪色到连痕迹都看不出来。但是这一坑陶俑的彩绘都保存得非常理想,仍然鲜艳绚丽。不但在汉代,就是在唐代的彩绘陶俑里面,也难得找到同样鲜明的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彩色,想象其他已经褪了颜色的陶俑,在两千年前应有的生动情况。
秦汉时代的陶俑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即内衣的形式。不管是贵族还是奴仆,文吏或是军士,男或女,都是有高领的,且不只一件。其形式看起来都有厚重的感觉,很可能是填了棉絮的。外面的罩袍看起来比较单薄。汉代的长袖内衣称为襜褕(ㄔㄢㄩˊ)。汉武帝时,武安侯身穿襜褕入宫城,结果被判了不成体统的罪名;可以推测平常家居只穿内衣襜褕,有正事外出时才罩一袭轻薄的外袍。内衣兼有家居御寒与外出展示的功能,所以既要裁剪厚重,也要有衣领。北朝及唐代就不见高领内衣的形式,可能是受到异族生活环境比较公开的影响,家居时间少,穿外衣时间比较多,御寒的功能就由外衣来承担。
这一批作品很忠实地塑造了当时军士们的装备,让我们对汉代的戎装能有具体的认识。图绘的颜料至少有黑、褐、绿、红四种,也让我们多了解一些汉代的彩绘艺术。超过两千五百件的军容,虽然还比不上秦始皇兵马俑上万的威势,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写实的多采多姿,却不是秦始皇的兵马俑所可比拟的。
图 2:铅釉红瓦陶骑马射俑,高 31.4 厘米。汉,约公元前 50~公元 50 年
玉鞍初跨柳腰柔马球女骑俑
图 3:三彩铅釉瓦陶马球女骑俑,长 34.2 厘米,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唐,约公元 695~715 年
图 3:这件陶俑很真实地捕捉一位女士骑在马上玩马球的瞬间动态。马的四蹄跳跃起来,前两脚极度前伸,后两脚则大力往后蹬,手与颈则稍倾向左边,微微张口吸气,即将左转弯的样子。而马上的人,从所扎头巾显现的两股高尖的形式,可以推断她是一位妇女,梳的可能是惊鹄髻,那是将头发拢至头顶,编梳成左右两股,好像是鸟受惊吓,扬起两翼而欲飞离的样子。这是在高贵社交圈中所梳的发型,其形象见于陜西干县永泰公主墓的石椁线刻。此女面容姣好,丰腴而不胖,身穿圆领窄长袖的长袍,脚穿长裤及皮鞋。身躯向右略微倾斜,两眼下视,右手握拳举起,似要下击之状,握拳中有一孔,应是已腐烂掉的球棍。左手弯曲下垂在马的左旁,似乎在控制缰绳要让马匹左转的样子。从马与人的姿势看,应是打马球的动作。 这件陶器除了胎色的透明白色以外,釉彩还显现有绿与褐两色,这是以铅的氧化物作为助熔剂的铅釉三彩陶的特征。人与马的塑造都非常的真实而优美,色调的搭配也相当自然而有活力,烧造时釉彩的流动也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要说玩马球的陶俑已非常罕见,就只看整个塑像设计的明朗,釉彩的完美,就足以列入最佳陶塑之行列。三彩陶俑的烧造始于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最盛,安禄山之乱以后几乎就不见了。这件精品最可能是极盛时期的作品。 马在中国是权贵的宠物,价格昂贵,训练不易,乘坐马车已不容易,更不用说骑在马背上,所以东汉晚期以来,贵族们已以牛车代步。骑马奔跑是相当惊险、激烈的动作。马球需要在马上弯腰持棍打球进门洞,强健的体格、优良的骑术、敏捷的身手、灵活的脑筋,都是玩马球的必要条件,不是一般男性所能具有的素质。这位女性竟能从容参与,一定经过相当的努力,令人由衷佩服。五代时蜀国花蕊夫人的诗有如下的句子:「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队,遍遍长赢第一筹。」正好可以用来形容这位女性。 中国的马不俊逸,骑马术也是和游牧民族接触以后才兴起的,所以马球肯定是外来的运动项目。至于它传到中国的时间,公元三世纪曹植所写的〈名都篇〉中有「连骑击鞠」,有人认为「很多骑马者在打球」就是在玩马球。不过较具体的描述要等到唐代才有。马球发源于今日伊朗的波斯,应该经陆路传进来,但具体的路线已难考究。 唐代马球比赛的球门分单门与双门两种形式。单门的比赛比较简单,以各队打进球门的数量多寡分胜负。双方则较需要技巧,共同追逐一个球,以攻进对方球门为胜利。《封氏闻见记》记载唐中宗命令儿子临淄郡王、嗣虢王,驸马杨慎交,以及武廷秀四人与吐番使臣十个人比赛而得胜利的故事,可见当时的高级贵族如何普遍喜爱和精于这种游戏了。
图 4:唐章怀太子墓马球图壁画部分,完整画面高 229 厘米,宽 688 厘米,约景云二年(公元 711 年)
图 5:马球群俑,通高 30~33.5 厘米,陕西西安出土。墓主死于如意元年(公元 692 年),时年才 16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