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7 08:38:52
一一摘自哲学名著《语言·意识·哲学》
如果把概念比喻为渔网的网点,那么逻辑就是网点之间的网线。所以,一篇完好的文章或一套正确的理论或哲学著作,其实就是由众多正确的概念所链接成的“概念网”。
概念是单个的,而逻辑却是概念之间的、原则性的链接关系。所以,人们较能理解概念,但却无法像理解概念那样地轻松理解逻辑——因为理解逻辑时必须兼顾到两个或多个相关的概念。
由于概念都是虚在,而逻辑却又是概念之间的原则性关系,所以,逻辑乃是虚之又虚的虚在。因此,尽管人们口口声声说逻辑逻辑,但其实真正理解逻辑之词义的人却少之又少。
逻辑学最早是由古希腊人通过对语言的推敲、分析和研究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问。这意味着:逻辑本就是蕴含于语言意识过程中的内在规则,是词义(概念)之间的原则性关系。也就是说,所谓逻辑学其实是人们将蕴含于语言意识过程中的、概念间的原则性关系所发掘和整理之结果,是对语言意识过程(或推理过程或推导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性关系的总结和表述(而不是针对逻辑本身的表述),其所讲解的内容并不是逻辑本身,而是遵循正确的思维之方法,故其合适的称谓应该是“语言意识之规则学”或“推导学”或“推理学”或“思维方法学”。
人习得了语言,也就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动物之所以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因为没有语言能力。训练人的语言能力,也就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严谨,意味着逻辑思维严谨;具备了严谨而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具备了强劲的逻辑功底。
正是由于当初的一些人鸠占鹊巢般地将推理学(或推导学)称作逻辑学,所以才使人们对逻辑一词产生了误解,即误以为正确的思维方法(或推理方法)即是逻辑本身。
研习逻辑学,对于提升逻辑思维水平能够起到些许辅助作用,但效果却十分有限。而要想获得深厚的逻辑功底则必须夯实语言功底,包括练就逻辑严谨的语言能力和参照(甚至运用)逻辑性较强的语种。
设想有两个教练,其中a教练仅通过示范动作而教学员游泳,b教练则仅以言语的方式而指点学员游泳。显然,b教练的指点式教学方式没可能使新学员开始学习游泳,也没可能指点出较高水平的游泳健将。
母亲教婴儿学说话,相当于a教练以示范动作而教学员游泳。学校老师教学生语法,相当于b教练以言语的方式而指点学员提升游泳水平。人们学习逻辑思维也类似于这个道理,即必须先跟随成人学会语言,且必须经过扎实的语言训练过程才能够练就强劲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们都知道:学习书法的关键在于临摹好的书法作品,而不是使劲地研习所谓的“书法理论”(不过,适当地研习书法理论也是有些好处的)。同理,要想学好语言及练就扎实的逻辑功底,则不仅要跟人学习说话,更要悉心研习或临摹逻辑严谨的著作,特别是研习或临摹逻辑严谨的法理著作和哲学著作,而不只是一个劲地研习那些所谓的“逻辑学”——因为所有的“逻辑学”其实都只是指点人们如何遵循推导规则的学问(就像b教练以言语的方式而指点学员游泳一样)。人们在听说同一律或三段式推理等所谓的逻辑学知识之前,就已经通过严谨的语言训练过程(不是通过学习所谓的“逻辑学”)而具备了这些逻辑推理之方法。
逻辑必须建立在语法的基础上,没有语法作为基础,逻辑就无法立足。一个没有语法的语言文字系统,是无法构建逻辑系统的。
古汉语根本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语法,而只是用一些文字符号所拼合起来的“文字拼盘”,这就像结结巴巴的人说不出完整的句子(而只能断断续续地吐出一些不连贯的单词)之情况一样。
人们对文言文之所进行的、所谓的理解或解读,其实都只是对那些没有语法关联的字词所进行的猜估过程,即猜估其词义(概念)及各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逻辑关系),这显然容易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猜估结果(即所谓的理解结果)。
英语的形成时间较晚,它是欧洲人在文艺复兴之后用希腊语及拉丁语所建构起来的,其逻辑清晰、语法严谨,且与时俱进(即具备了及时造就新字词之功能)。
不同的语种,其词的质量(词义精准程度)及逻辑严谨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故其语义(语言意识之结果一一思想)的质量也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