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2 10:39:48
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中国军队以牺牲三万多人的代价毙伤日军一万余人。周恩来曾说:“这次胜利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中国军队为台儿庄大捷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呢?本文讲述几个你不知道的细节。
中日军队装备对比
这两张表格是“七七事变前中日陆军单位兵力、兵器比较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军队单位编制、装备等各方面都是少于日军的,而且从台儿庄战场来看,中国军队在战力、补给等方面都与日军有极大的差距。因此,尽管中国军队总兵力接近十万人,日军为三万余人。但是,据当时战力测算,日军一个陆军常设师团的战斗力远超过中国军队一个军,所以总体上仍然是敌强我弱。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1937年的亚洲,日本人凭借什么自信和狂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呢?我们也许能从这一组数字中找到答案——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中国领土面积是日本的31倍,人口是日本的5.1倍,而体现现代化及工业水平的数字方面,钢铁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45倍,石油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29倍,军事生产方面,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而中国则几乎毫无这些装备的生产能力,甚至步枪使用的子弹中国也基本全部需要进口。尽管面对着这样那样的差距,而且台儿庄战役还是发生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中国军队是以地方杂牌军痛击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可见,任何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武器优劣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全部。一个国家从经历战争到最后胜利,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八十多年前的台儿庄战役,去找寻答案吧。
傅作义
傅作义将军对日本军队有这样一段评价:“在日本侵华初期,日军的优势在于善于迂回、合围战术,重炮数量多,飞机拥有制空权,而在机枪火力上,中国军队并不占下风”,而且日军真正的优势在于其侵华早期都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兵,而且在单位编制对比中可以看出,同等编制下,日军重火力配备数量远多于中国军队,单兵、协同作战能力也远远强于中国的大部分部队,因此也就决定了台儿庄战役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
2、守城军队伤亡情况
中国军队台儿庄战役参战部队台儿庄城内作战从1938年3月23日到4月8日历时十六天,日军进攻部队是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的坂本支队和矶谷廉介第十师团的濑谷支队,总兵力约3万。中国军队先后投入了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和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总兵力十万人。中国军队的作战计划是以善于防守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驻守城内,当城内守军防守发挥至最大效能时,再以装备相对较好的汤恩伯军团对日军进行南北夹击。当时驻防台儿庄附近的将领分别是驻守城内的池峰城第三十一师,右翼的黄樵松第二十七师,左翼的张金照第三十师。李宗仁战略计划是以小部兵力吸引日军,当日军主力进入台儿庄后,守军战力发挥最大效能后,再收紧口袋阵,以汤恩伯军团拊敌之侧背。
台儿庄战役中的中国军队
当时李宗仁的部署是以少部分兵力驻守台儿庄,当日军围攻台儿庄时,再以绝大多数的游击兵团对日军侧后方发动猛烈进攻。这是李宗仁充分吸取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采取消极阵地防御,伤亡惨重的教训后,进行了战法上的创新和突破。在淞沪会战中,面对日军重炮、军舰、战车、坦克的猛烈轰击,中国军队采取阵地层层设防的被动防御战术,往往一个师的兵力,几个小时就伤亡殆尽撤出战斗。这种战法,面对重火力密度远强于中国的日本军队时,往往伤亡惨重而战果甚微。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前,接受了周恩来提出的“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建议。以台儿庄战役为起点,中国军队逐步将“攻势防御”的理念运用到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中。可以说这种战法,是中国军队在战争中,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池峰城
池峰城师长作为驻守城内的主要将领,在台儿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执行战术上则是以少部分兵力驻守城内,当日军重兵涌入台儿庄时,再以绝大多数的游击兵团对日军的侧后交通线、补给线、军火库进行猛烈打击。战略上的成功必须以有力的战斗作为保证。在十六天的血战中,中国军队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抵御日本侵略的钢铁长城。
台儿庄城内作战从1938年3月23日打响,4月1日,孙连仲在报告该军台儿庄附近战况密电中说:“综计廿七)师伤亡两千余,卅一师约三四千,卅师约千余。四四旅两次攻陷三里庄,尤以装备太差,终被敌击溃,战斗能力已失,现令稍为整理,准备再战。查各部新兵未得训练,战斗技能虽差,牺牲精神尚称旺盛。谨遵长官意旨,鼓励部下誓歼此寇,以报知遇。谨闻。孙连仲。”
王景山
在台儿庄战役中,守备彭村的是第二十七师第八十旅第一九五团第二营。当日军战车冲入彭村时,营长王景山向全营官兵发出命令:“今日为本营长与全营官兵殉职报国的最后一天,只有杀敌,不计生命!”当日军战车逼近时,全营官兵连续向敌人猛投手榴弹,然后冲入敌群,抡起大刀与敌军步兵展开肉搏战。王景山牺牲后,敌人仍不解恨,对他施行了乱刀肢解。该营官兵目睹营长的英勇壮烈,拼命与日军激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与王景山交战的侵华日军第十师团赤柴八重藏第十联队的战斗详报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曾使翻译劝其投降,应者绝无。尸山血河,非独日军所特有。不识他人者,徒自安于自我陶醉,为国军记,更应以此为慎戒。”王景山营只是中国抗日战场上三百八十万军人中的一个群体,他们以自己的血浸透了脚下的土地,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孙殿修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第三十一师第一八五团第二营士兵孙殿修老人是台儿庄战役敢死队的一员。在台儿庄战役中,他们两次与日军激战,孙老说当时的战法就是将身上的手榴弹一次性投掷出去,之后趁日军立足未稳之际,第一时间对日军进行砍杀。经过十几天的作战,孙殿修所在的部队七八百人只剩下了二十三个弟兄。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七十多年,孙老依然能够唱起当年台儿庄战场上的歌曲《我为兵》:“前进前进中华的光明!要前途光明就上来革命!用我们的鲜血换来中华的光明,用我们的鲜血换我们的光明!冲冲!杀呀!”
战后台儿庄
在1936年的绥远抗日前线,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告绥远将士书》中说:“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以保持。只有我们血染过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历经半个月的殊死血战,台儿庄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和瓦砾。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共有三万多名将士为国捐躯。
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
台儿庄作为二战纪念城市,留下了战争的永恒记忆,也许天灾人祸会摧毁掉今天的城垣,历史长河会冲刷去今人的足迹,但是属于一座城市的记忆如能被一代代人铭记,这就是我们自然人无法企及的、专属于台儿庄这座城市的永恒。